,只不过并没有引发太多讨论,更是没听说有谁真的准备跳槽。
实际上,在十分钟前刚刚看到邮件标题的时候,她也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
然而,在鬼使神差地看过全部内容之后,付琴霞的想法动摇了。
因为这简直是一颗救命稻草。
还是照着她的困境量身定制的救命稻草。
邮件中,威廉·哈德森教授首先盛赞了付琴霞近期在先进功能材料领域的工作,接着表示尤其对她在基础学术方面展现的功底印象深刻,并认为这正是自己团队目前所稀缺的。
恰好伯克利化学系正考虑设立一个预聘轨的教学型副教授职位,职责重心在本科教学与课程建设,科研要求“适度且灵活”。
岗位提供有竞争力的起薪、丰厚的安家费,以及——最击中付琴霞要害的——五年内免除考核压力。
说实话,哪怕把邮件里的岗位换成长聘教授,对于她来说都不会有这么强的诱惑力。
付琴霞本科时是专业力最顶尖的学霸,并因此而获得了进入连海物化所直接攻博的珍贵机会。
然而,科研这条路上,勤奋与灵感缺一不可。
几年下来,她痛苦地认清了自己在原创性研究上的天花板。
博士勉强毕业,但缺少亮眼的一作成果。
国内顶尖高校的教职遥不可及,次一档的学校她又心有不甘。
留在化物所做博后,与其说是在科研道路上更进一步的追求,倒更像是在学术圈边缘的无奈徘徊。
最终的结果也并不出人意料。
科研毫无起色,就业市场却一年比一年严酷。
原本还给她递过橄榄枝的几所一本边缘学校,也都提高了招聘要求。
实际付琴霞也知道自己的情况,就算成功入职,她也很难达成学校所设定的考核要求。
而纯教学岗位,正是她擅长且渴望的避风港。
美国学校的情况付琴霞也了解过一些。
预聘轨职位并非终身合同,但教学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带班情况和以及学生反馈上面。
这种考核,她倒是并不担心。
鼠标指针在鲜红的“删除”按钮上颤抖着悬停了几秒。
最终,她深吸一口气,只是关闭了邮箱网页,让那封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里。
但邮件内容却已经烙印到了她的脑海当中,久久挥之不去。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付琴霞都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当中。
终于,她装作不经意地戳了戳对面的林涵。
这天是个周末,办公室里只有她们两个人。
“哎,涵涵,最近……有没有收到什么奇怪的邮件?”
林涵计划明年年初春毕,正在鼓捣自己的毕业论文,闻言抬起头。
“奇怪的邮件?”她脸上带着点迷茫,“垃圾邮件倒是一堆,什么会议邀请、期刊投稿的。师姐你说哪种?”
“就是……国外大学,说什么教职机会之类的?”付琴霞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随意,“听说最近好多人都收到了。”
林涵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差点把手边的水杯推到地上:“师姐,你逗我呢?”
她把电脑屏幕调转过来,指了指屏幕上面“硕士学位论文”几个大字:“我一个还在准备毕业的小硕士,哪能捞着这种机会?人家要挖人也是挖研究员,或是你们博后吧?最少也得是快毕业的博士差不多。”
这个回答很有道理,就连付琴霞自己也觉得问题问得不太合适。
林涵重新把电脑放回自己面前,继续道:“再者说,我也没考虑过出国的事情……估计发给我我也不会看。”
这句话让心如猫挠的付琴霞稍微冷静下来一些。
但紧接着,对方又话锋一转,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羡慕:
“不过话说回来,国外好像真有不少学校有那种专门教书的职位?不用死磕发论文、申基金,想想也挺好的,安稳,而且说出去也是在国外的大学工作,多有面子。”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