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只有瓷瓶最合适。
谢乔对春演大联欢的安排表示认可,屋内的气氛稍稍松弛下来。谢适安静地收拾着碗筷,尽量不发出声响。
就在这时,谢均像是想起了另一件要事,面色重新变得严肃,他看向谢乔,沉声道:主公,还有一事需禀报。
何事?谢乔端起还温热的水碗,抿了一小口。
是关于城中百姓生计之事。
谢均详细说明,近来,随着榆安城人口日增,如今已近万户之数。不少迁徙至此的百姓生活渐趋安定,便有人陆续来到县府,递交呈请,希望能重拾旧業,在城内开设各类鋪面。
谢乔放下水碗。
她并不意外。
榆安城从最初的百户不到,发展到如今规模,人口激增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的压力,也必然伴随着经济活动的需求。人们吃饱穿暖之后,自然会寻求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營生手段。
榆安城目前的格局,县府居中,西城规划为民居区,东城则是功能区。
但这功能区里的建築,无论是提供餐饮的食肆,救死扶伤的医馆,还是供旅人歇脚的官驿,乃至各种生产物资的工坊,几乎清一色都是官辦性质,本质上都属于她这位主公名下的产業。
还没有一家民營的商鋪。
嗯,这是好事。谢乔沉吟道。
人多了,需求自然就多了。单靠官办,确实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缺乏活力。经济想要活络起来,长远发展下去,不能总是一潭死水,铁板一块。
她来自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深知自由市场和良性竞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官方,只需要牢牢把控住煤矿、铁矿、盐、军械这些最核心的命脉产業即可。其他的,可以鼓励民办,让百姓自己去闯,去经营,去成功或失败。
她想起了係统【建築】模块上有一个一直未曾动用的選项,[商鋪]。
这与那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築不同,[商鋪]更像是一种基础的店面模板,原型机,类似于提供居住功能的[屋舍]。
之前榆安规模尚小,人口不足,贸然建造商铺只会是空置浪费资源。如今,时机正好。
来县府呈请的百姓多么?具体有多少户?谢乔问道。
回主公,谢均立刻回答,显然早有准备,属下已将所有呈请一一登记在册,共计五十三户。有欲开办布庄的,有酒家、食肆,也有铁匠、木匠想开自己的铺子接活计,还有几家是想办小食摊,经营些小吃面食。
五十三户,这个数字不算小,代表着一股强烈的民间商業诉求。
谢乔站起身,事不宜迟,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地方。
谢均和谢适连忙起身跟上。
三人走出屋舍,外面的夜风带着寒意。谢乔紧了紧身上的衣物,径直朝着南面城墙走去。
榆安城的南面,相对来说比较空旷,有足够的土地进行规划。
谢乔先登上城墙观察规划,随即来到南城墙下,選中了南面的一长段城墙。
这段城墙随即变成了虚影,她拖动着虚线框,向南延伸了一段距离,然后调整形状,再补齐缺失的部分,最后将城墙线围拢闭合。
这次外扩,大致增加出了将近半个平方公里的区域。
接着,她切换到【建筑】板块,找到了[商铺]選项。在预先设定的位置上创建了五个[商铺]的建造任务。
【背包】格子里的木材和石材数量随之减少。
而在她面前空旷的土地上,五座样式简洁的商铺虚影凭空出现,淡淡的蓝色轮廓勾勒出建筑的形态,内部开始有虚拟的木石构件飞速拼接、组合。
係统显示,这五间商铺全部建造完成,大约需要一个半时辰。比屋舍更快。
望着这片新开拓出的空地和正在建造的商铺虚影,再根据单个商铺的占地面积,谢乔在脑海中已经规划出了合理的街道布局。通过商铺的排列,她计划增加两条横向街道(不包括近城墙的那条街)和四条竖向街道。
东西走向的横向街道,她将之命名为长命街和百岁街,简单直白,寄托着最朴素的愿望。南北走向的竖向街道,取平安喜乐的寓意,依次命名永平路、永安路、永喜路和永乐路。这里主要依照了她原世界的命名规则,东西为街,南北为路。
如此规划下来,这片新增区域大约能容纳下八十间左右的标准[商铺]。这个数量,应该足够满足目前这五十三户以及后续一段时间内百姓的商业需求了。
当然,这只是开始。谢乔望着南面更远处的黑暗旷野,以后榆安城若要继续发展,南城这一片,往可以打造成专门的商业中心。而榆安城也将成为大西凉的政治、经历、商业中心。
一个念头随即冒了出来。
系统建造的[商铺],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谢乔微微蹙眉。
她看着那五间正在缓缓凝实的商铺虚影,都是最基础的样式,方方正正,简洁有余,特色不足。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