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在于,整个计划据说是出自某位院士之手,应该有足够的理论支持。
“目标确定的范围在这里……我们在其可能航线上设置三道声学屏障。”舰长周毅看向海图,最后重复了一遍计划,“首先是浅滩陷阱,模拟突然变浅的海床,迫使潜艇减速,然后是一系列虚拟的深海山脉,以及错综复杂的水下迷宫。”
“温跃层数据传输过来了么?”陶秀云询问。
“已经完成传输。”身后一名年轻的技术军官回答,“波形库里面有已经预设好的方案,可以透过温跃层形成定向干扰……至少报告上是这么说的。”
局势终于开始发生决定性变化。
苍龙号内,山本光一突然发现面前的显示屏变得一片混乱。
“艇长!地形异常,减速!”
佐藤健二冲到屏幕前,震惊地看到刚刚还一片平缓的海底地形变成了一幅完全陌生的景象——
一道高耸的海岭突兀地出现在潜艇正前方,如同一道峭壁。
“怎么可能?”他茫然地左右看了看,“海床上怎么可能会有这种结构……而且海图上也没有?”
水下地形的变化大多来自于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一般倾向于生成沟壑而非丘陵,那张70年代的海图虽然不准,但也不太可能漏掉这样明显的特征。
但来自头顶持续了几个小时的乒乒乓乓声搞得他心烦意乱,实在没有额外精力去考虑太多细节,只是按照本能下令道:
“重新绘制周边海图。”
但声呐显示的“地形“越来越混乱,仿佛进入了一个水下迷宫。
甚至让佐藤想到了自己上学时看过的《海底两万里》,其中就有一个位于水下的复杂洞穴。
好在从3d模拟图上来看,这里的沟壑空间够大,而且在左前约60°的距离上就有一条几乎平直、延伸至少数海里之远的航道,恰好可以用于遮蔽来自上方的声呐信号。
简直是完美的逃逸通道。
以这种地形复杂程度而言,只要能脱离声呐区域几海里,对方就不可能再找到自己。
深感天助我也的佐藤迅速下令:
“左转60度,航速提升至4节!”
然而,这个决定酿成了灾难。
大约半分钟后,一声尖锐刺耳的金属撕裂声贯穿整艘潜艇,紧接着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警报。
红色的应急灯照亮了指挥舱内每一张惊疑不定的面孔。
佐藤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之后,他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对方发射了一枚鱼雷。
但刚才的声响并不像一次爆炸,而且即便是一枚324的轻型鱼雷,对于一艘3000吨的潜艇而言也是致命的。
在他最终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之前,断断续续的通话忽然响起:
“这里是鱼雷舱,艇艏左舷严重破损,正在执行损管作业,应该……应该是一次撞击!”
缚苍龙
当佐藤健二听到报告的瞬间,他甚至宁肯有一枚324反潜鱼雷命中了自己。
毕竟苍龙号没有设计垂直发射管,所有的鱼雷和导弹全都储存在艇艏武器舱里面。
虽然海自装备的89式鱼雷并不像自己的酸素式老前辈们或者红海军65-73系列鱼雷那样危险,但这种地方受损进水,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早年间的库尔斯克号。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训练情况来看,自卫队都并不擅长损管作业。
佐藤整张脸唰一下变得惨白,勉强压制住声音中的颤抖:
“受损情况怎么样?”
“能否控制进水?”
“弹药有没有风险?”
“有没有人员伤亡?”
一连串的问题几乎本能地脱口而出。
然而,没有回应。
对于正在武器舱里命悬一线的艇员们来说,这样的夺命连环问显然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大脑处理能力。
更何况佐藤那跟平常无异的音量在舱内的警报声下本来也听不太清楚——
海自干部候补生学校终归不比江田岛,哪怕声音小点也不耽误顺利毕业当海军。
唯独在这种时候会比较要命。
直到漫长的十几秒钟过后,彻底看不下去副艇长小野寺一把推开对方,来到艇内通话器前,大声吼道:
“一号舱,一号舱,报告损管情况!”
说完之后,又立即回头看向身后:“中村,快带人去武器舱支援一下,如果条件实在恶劣,可以考虑关闭水密门,放弃舱室。”
在很多国家的潜艇上,艇副和机电长到底谁大其实是个有些争议的话题。
但至少就损管作业而言,是明确副艇长指导具体业务。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