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彩书屋>情欲小说>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8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80(1 / 3)

“其实就算现在,轨道不同部分所对应的冷却强度也是不一样的,只不过远看很难分辨出来而已。”

果然,细看之下不难发现,表面貌似一个整体的冷却管路,实际上却存在两个互不连通的部分,分别负责发射轨道的首尾两端和中间。

马明伟不清楚航空系统内部的标注习惯,但也很容易理解是冷却液的温度和流量不太一样。

“我们专门结合电枢的运动特性研究过电磁轨道在连续快速发射过程中的热量分布,结果是一个二维的电磁-热力学耦合模型。”

常浩南指着屏幕上那根长条形的发射滑轨介绍道:

“定性来讲,电磁轨道本身所产生的焦耳热集中在前半部分,也就是靠近炮尾附近,而轨道与电枢接触区域所产生的摩擦热则集中在中后段,也就是靠近炮口部分,总体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

“另外值得一提的地方是,由于趋肤效应的影响,电流会集中通过轨枢接触面四周的棱边上,导致接触面边界上的温度较高,中央区域温度较低,所以就算要设计内部冷却通道,也不能像常规方案那样直接把滑轨做成中空,然后在里面充入冷却液……”

本来,俩人之间的交流只能算是在测试准备期间闲聊而已。

但到了这会儿,性质就已经有点变味了。

马明伟虽然还不至于掏个本子出来,但也在冷却系统设计方面询问得越来越细,显然是真正上了心。

毕竟电磁弹射验证设备的成本成百上千倍于一门简陋的电磁炮,在真正动工之前多准备几手总没坏处。

不过越是谈到深处,马明伟越是觉得这东西恐怕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那电机内部呢?”

他追问道:

“比起暴露在外面,而且还是铜制的滑轨,更大的热负荷应该发生在电机部分才对……怎么在设计图上没看到专门的冷却通道?”

恰在此时,控制台的一块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窗口。

提示冷却循环即将开始,要求操作人员对屏蔽套的密封性进行最终确认。

“这就是我们的独门绝技了。”

常浩南说着点下确认按钮,然后打开了冷却控制系统中的“电机”部分:

“我们借鉴了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中的一些灵感,让定子和转子之间由一层极薄的屏蔽套隔开,并将支点处所用的传统轴承改为非接触式磁轴承,从而把动密封转化成静密封……这样一来,冷却液就可以直接填充到电机内部,而不会直接接触到定子铁心及绕组。”

“虽然作为代价,定转子屏蔽套的存在会导致电机的有效气隙增大,带来更大的涡流损耗……但总体而言,还是冷却效率提升所带来的收益更大。”

这一次,马明伟终于没有再主动延续这个话题,只是注视着屏幕沉思了一会儿。

“常院士。”

他严肃地抬起头:

“我想等这趟离开鼎新基地之后,我需要找个机会专门去京城找你讨论一下,关于电磁轨道系统热管理的问题……”

电磁炮要试射了,紧接着是等离子反应堆启动,请假一天整理一下

如题。

另外我突然想起来,2009年正赶上变形金刚2上映,我对电磁炮最早的概念还是当年那个电影里基德号驱逐舰上的那门,当年感觉真t科幻。

不闻轰鸣,不见火光

二人之间的讨论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因为设备启动前的各项检测很快便进入了尾声。

刚刚还在测试工位周围忙上忙下的一众技术人员陆续离开,随后重新集中在控制室内。

负责现场指挥的王振国最后到位,接着朝常浩南几人敬了个礼:

“报告,已在检修状态下确认各子系统正常,随时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常浩南点点头,接着转头看向早已经等在旁边的一名陆军少校:

“范营长,接下来,炮位上面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尽管电磁炮在原理上跟传统火炮完全不同,但毕竟还是有炮闩炮管等基础结构和内外弹道之类的基础理论。

而韩陈峰和王振国一行人的专精要么是高能物理,要么是电气领域,谁也没真正鼓捣过一门炮。

所以具体到发射作业,还是会由一个专业的炮组负责完成。

等待许久的范胜辉早就已经跃跃欲试,在听到这句话之后,几乎是在抬手敬礼的同时就迈开双腿,快步来到操作台前接替了韩陈峰的位置。

从胸腔的剧烈起伏来看,显然是连续做了几个深呼吸。

甚至在正式开始之前,还不忘回头看一眼窗户外面那蔚为壮观的炮身。

作为一名陆军炮兵,他此前操作过的最大的玩意也就是一门155加榴炮。

实际上,因为华夏完整地错过了大舰巨炮时代,所以哪怕去当海军炮兵,也最多有机会上手双联装130舰炮罢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