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终于轮到美国人自己体验一回。
也算是攻守易型了。
并且就连常浩南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指点点的行为是真的很爽……
以后要多来。
作为一个老实人,刑牧春对此还有些将信将疑,但常浩南毕竟是整个计划的总指挥,所以他也只好暂时放下顾虑,换到第二个话题上:
“好吧……另外就是,恒星公司方面通过非官方渠道给我们发了一个提醒,说因为不是商业行为,所以专利规定的限制很弱,我们委托给他们的那个‘分布式节点柔性抓取系统’一旦进入正式生产阶段,恐怕很难长时间保密……”
“换句话说就是,美国方面如果脑子比较灵活,那可能会只比我们晚一步获得到这个模块的相关参数……即便缺少部分核心数据,也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补上。”
“这不奇怪……美国和欧洲之间的绑定关系还是太深了,尤其在航天领域。”
对此,常浩南倒是没有表现出什么意外或者愤怒:
“我估计nasa最早在今年年末,最晚到明年年初就能把我们的方案给复刻出来,所以我之前才坚持要使用固体火箭和模块化卫星设计,力争赶在九月份结束之前完成整个任务……这样不光可以抢先美国人一步,还能让对方白忙活一段时间,多少浪费他们一些时间和资源!”
一次核打击
其实到这个时候,常浩南已经把自己所有的牌都摆在了明面上——
即便是作为重中之重的固体火箭和模块化卫星,也已经摆在了新加坡航展上。
但其中一个是小比例模型,另外一个甚至只是一张展板。
而根据过去的经验,这种展示方式往往意味着八字还没一撇,因此极少数被吸引了注意力的,也都是跟当初的蒂姆·波迪一样,把这东西当成了一枚弹道导弹,所以来看个热闹。
只有某位狗大户非常认真地询问,是否能够以运载火箭的名义采购几枚,回去之后再自行做出修改。
最后理所当然地得到答复曰不能。
毕竟如今的华夏已经不差当初那几十亿美元的现金了,并且能打8000k左右的远程导弹敏感性也不是当年的中导能够比拟。
但除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小插曲以外,这个在当初尚未得到正式命名的火箭型号,就并未再得到太多额外的关注。
少数报道了华夏代表团的媒体,最多也只是提到寥寥数语,并认为这可能是在航天总公司拆分之后,航天科工集团重回轨道运输业务,并准备与兄弟单位展开竞争的一种预兆云云。
应该说,他们的猜测并没有错。
只是完全低估了华夏方面的效率……
……
2006年8月15日。
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的一处总装车间内。
如同每一个正常的工作日那样,一群身穿全套防护工作服、完全看不清面孔的技术人员从门口鱼贯而入。
但从周围跟着的好几部摄像机,以及进门之后马上扎堆的行事风格判断,这应该是一次事先安排好的领导参观活动。
而走在整个队伍最前面,和其它人明显拉开几个身位的二人,正是常浩南和殷良兴。
他们身后的车间里,正平放着三枚总体外形相似,只有头部明显不同的导弹型物体。
其中一枚的弹体仍然分成三截,且外壳呈现出微微发亮的金属原色,明显尚处在总装准备阶段。
但另外两枚略显“头重脚轻”的,则已经基本被组装成了完全体。
只不过,却并没有和常见的弹道导弹一样被涂成墨绿或是黑色,而是采用了这个时代已经不太常见的灰白相间涂装。
并且,在明显比弹体更粗一圈的整流罩上,还涂着两个航天科工集团的logo,以及两面国旗。
显然,这并不是弹道导弹的展开方式。
“首长,这两枚就是我们专门为了这一类准备时间较短的快捷发射任务而开发的‘快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
作为东道主的殷良兴首先开始介绍情况:
“当然,如您所见,这一型号其实就是在东风31导弹的基础上完成研发,其中左边这枚计划用于执行太空渔船任务的遥一号,则是直接从一枚即将下线的东风31导弹改造而来。”
“为了尽可能提高研发效率,并保证发射数据的可参考性,所以火箭的前两级在硬件层面基本维持原状,只是重新设计了第三级和上面级……至于更具体的情况,还是由常院士来进行介绍。”
常浩南正准备按照事先彩排好的步骤开口,但却被走在最前面的首长一摆手打断了施法前摇:
“我看良兴之前提交上来的报告,是说这个型号的发射,可以给未来的改进型东风31导弹提供经验支持?”
本来已经后退一步的殷良兴只好重新开口回答道:
“是这样,我们希望在东风31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