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彩书屋>情欲小说>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3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32(1 / 2)

毕竟,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之后,美国的航天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长期的低潮阶段。

尤其是在事故发生的半年之后,华夏方面就进行了堪称完美的载人航天首秀。

持续近半个小时的舱内信号直播,更是给全世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哪里是在炫技术?

根本就是在打nasa的脸啊。

此消彼长之下,一部分本来不太敢在航天领域推进对华合作的国家都开始蠢蠢欲动。

尽管在nasa现任负责人迈克尔·格里芬的推动下,发现号航天飞机已经在2005年7月重返太空,结束了美国无法将宇航员独立送入太空的尴尬局面。

但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之后,航天飞机的退役却已成定局。

一部分处于驴党控制下的媒体更是趁机发难,长篇累牍地攻击象党在太空探索领域的软弱和不作为,并列举出种种危言耸听的数字,论证美国在航天领域的不争气表现。

这本质上当然是在为2008年的大选造势,但如此铺天盖地的唱衰和攻讦,会很自然地影响到公众对于nasa,乃至整个美国的信心。

而在这样的节骨眼上,“重返月球”计划简直无异于一根强心剂。

包括被称为猎户座飞船的新一代载人探索飞行器,以及计划用于取代航天飞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143吨、总发射重量近3000吨的空间发射系统(sls)。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两个项目无论用途还是性能,都仿佛在致敬四十年以前的阿波罗飞船和土星5号运载火箭。

那正是绝大部分美国人最怀念的巅峰时代。

在另外一部分媒体的造势宣传之下,重返月球的口号很快就成为了新的象征,与美国航天,乃至美国的发展曲线绑定——

航天飞机退役又如何?

暂时只能依靠俄罗斯飞船上空间站又如何?

我们很快就要重新瞄准月球,乃至征服火星啦!

不过相比之下,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尤其是其它各国的航天主管机构,还是更加关注那个卫星拦截计划。

一方面,美国人又不是第一次登月了。

另一方面,重返月球计划一杆子支到了十几年后。

那实在是太遥远了。

而政治只考虑如何存活到星期五下午。

相比之下,显然还是用标准3击落一颗卫星的影响更大。

要知道,上一次进行直接上升式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测试还是在冷战巅峰期的1985年。

现在突然又要来这么一出,很难不让人回想起那个铁幕笼罩的时代。

更何况,即便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角度出发。

载人航天领域的竞争相当于赛跑,而弹道导弹和反导系统的竞争则相当于拳击,

显然还是后者更激烈一些。

因此,在《每日邮报》率先把华夏的导弹测试和美国的反卫星拦截测试公开联系到一起之后,几乎全世界所有数得上号的媒体都开始尝试联系华夏航天局,想要打探出太平洋西岸对此的反应。

然而,无论是邮件、信件还是电话,全部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英国媒体集团甚至试探性地在旗下非严肃类小报《每日星报》上,试探性地发布了一条关于“古老的东方大国已经在本轮竞争中认输”的新闻,试图通过激将法来引起华夏方面的反应。

但或许是因为星报的受众和太阳报类似,只关心版面上的模特是否前凸后翘,所以根本没能引起太多注意力。

自然也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直到几天之后。

华夏国防机构罕见地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

名义上,是为了给即将成立的新闻事务局以及例行发布会制度做准备。

但几乎所有稍微专业些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举动必定和nasa方面此前公开的消息有关。

于是,申请参加的媒体如同过江之鲫,以至于华夏方面不得不连续两次调整举办地点,以应对这远远超出预期的热情……

不过,或许是由于第一次的缘故,主持招待会的发言人魏军上校还稍微有些放不开。

一连好几轮,选定的记者都来自于国内,或是本就有合作关系的友好媒体。

他们当然不方便问出一些过于尖锐的问题,结果就导致整个招待会的气氛都走向了保守。

好在到最后。

还是英国媒体,还是《每日邮报》,率先打破了僵局。

“尊敬的发言人先生。”

英国记者特地站起身,向站在台上的魏军问道:

“就在上周,nasa刚刚宣布,美国方面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利用海基反导拦截系统执行一次反卫星任务,以避免失效卫星坠入大气层后威胁到人类定居点,请问贵国如何看待这一消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