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把资料翻开,放到办公桌上:
“但是……”
还没等他说完,奥基夫便接过了话茬:
“但是没有发现异常,只有一个s波段的信号源,但通信容量极低?”
他甚至都没有低头看一眼报告内容。
“呃……确实是这样,但是您怎么……”
全球鹰返航之后,情报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被上传到国内,接着由nasa的分析师进行技术处理。
中间并没有经过任何额外过程。
“唉……”
奥基夫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从电脑旁边抽出几张纸,递给对面的马尔维尔:
“你看看吧。”
后者接到手中,发现是一份经过翻译的新闻简报。
当然,也一起附上了原件。
汉语的。
最上面一行的内容是——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天基数字图像传输系统建功》
虽然翻译得比较生硬,但这个标题还是让马尔维尔内心咯噔一下。
正文的篇幅不长,但内容却非常重磅。
表示我们引入了一套新技术,让飞船在轨道运行过程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直接与京城航天指控中心进行数据传输,大大提高了航天器在轨期间的工作有效性云云。
人家直接瞄准京城发送信号,你在中亚执行被动侦察任务。
能获得到有用信息才叫有了鬼。
“他们……就这么直接报道出来了?”
马尔维尔也是nasa里面的老资历了,对于华夏那边的风格还是有些了解的。
一般来说,新技术投入应用之后,不会这么直白地就说出来。
至少不会这么快。
奥基夫双臂撑在桌面上,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眼前尚未被翻开的报告,沉默了一会才继续道:
“这条新闻,不是面向他们自己人,而是给我们……或者说,是给有合作意向的其它国家看的……”
院士的名额问题
神舟五号任务的顺利完成,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成为了2003年末最热门的话题。
尤其是那一大段航天员在返回舱内工作的视频片段,更是在播出的一天以内就被各大媒体所转载。
也正如奥基夫所猜测的那样,甚至包括很多外国媒体,也对这一段内容充满兴趣——
主要是新鲜。
毕竟,尽管人类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其实直到21世纪以前,外界能够直观看到的内容都相对有限。
基本只有一些经过剪辑的特定片段。
也就是2001年国际空间站初步投入使用以后,才有了一些稳定的画面来源。
因此对于大众来说,航天任务还是有不少神秘感的。
而神舟五号这二十来分钟的舱内画面,虽然航天员全程都没怎么动地方,飞船返回舱内部的空间也相当逼仄,但好在互动程度拉满,480p的视频质量放在21世纪初这会也称得上高清。
还是连续且实时的。
实际上早在八十年代,美国人就考虑过,利用彼时刚刚建成的高覆盖率中继通信网络对太空活动进行长时间连续直播,以在宣传层面进一步压倒苏东阵营。
为此还特地选拔出了一名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作为宇航员,计划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
但她乘坐的,恰好是那架倒霉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事后nasa宣布不再允许普通民众参与航天飞机任务,这一“教师在太空”的项目也就只好被搁置下来。
后来随着冷战结束,美国更是没了这方面的需求。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