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一步的工艺参数。”
“这个过程如果单拎出来执行,那肯定会打断生产流程,但如果能实现在机测量,也就是在后一步工序中,用一次装夹同时完成测量和加工操作,避免重复拆卸和装夹给测量和加工精度带来影响,再结合模板刀位点整体自适应变形和局部光滑过渡变形的自适应数控技术,就能维持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
其实原本,张振华对于设备的事情也就是随口一问。
这并不是他的专业领域。
然而,常浩南给出的思路,却着实有些离谱。
简单来说,就是不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问题,而是通过对不同半成品使用不同参数,直接保证最终产品的一致性。
相当于把老师傅的手活也给自动化了。
但姑且不论那个自适应数控编程技术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就说前面的在机测量,真要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他几乎下意识地就开口问道:
“可是常总,测量过程因为装夹方式限制,以及叶片的弯扭程度过大,后缘的部分定位点是一定需要人工校核的……如果放弃这一部分,那最后的精度恐怕和人工介入相比会有一定差距……”
这话倒是没错。
人类工业发展到今天,最精密的那部分工作,其实还是靠人手来完成的。
因此,在传统的加工思路当中,精度和生产效率,几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有些时候,其实可以换个思路——
从克服误差,变为接受误差。
不过,还没等常浩南给出反馈,此前一直沉默不语的任炳达首先抬起了头:
“其实,我之前在罗罗那边考察的时候,就发现他们对于风扇,或者涡轮的叶片外缘部分,要求并没有那么精细。”
“往往是先适应毛坯的尺寸状态加工出前后缘角,然后将加工完的同批次叶片放在一起测量、称重,从中筛选出形状、质量和质心位置接近的叶片,安装在同一个涡扇发动机上,而不是100保证所有叶片的加工完全一致。”
“所以,按照常总的思路,在机检测的精度……或许是可以接受的。”
东风航天城
夏去秋来。
在忙碌的工作当中,时间很快来到了2003年9月。
常浩南也终于得以从新型号刚刚立项之后的繁忙工作中稍稍解脱出来。
不过,留给他的空闲时间也并没有太久。
9月17日,神舟五号首飞航天员进场,完成了人、船、箭、地联合检查,并完整进行了发射负八小时程序演练,也标志着华夏首次载人航天任务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阶段。
按照计划,火箭将于10月8日被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并在10月15日发射。
就神舟五号本身来说,在不发生任何意外的前提下,计划已经被确定下来,不可能再有任何大的变动。
但与发射有关的部分其它任务,却还有很大的变化空间。
比如数据传输任务……
在张维永和郭林等人的推进之下,被命名为“青鸾”的小卫星群已经在半个月前搭载一枚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并确定正常进入了工作状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区区四颗运行在o轨道上的卫星,意味着给飞船提供稳定的中继制导服务必定是不够稳定的。
因此,郭林之前的说法也是覆盖率“最高”,也就是在飞船运行中的某一圈,可以达到50。
可神舟五号的任务一共只有不到一天时间。
最多只能绕地球13-14圈。
虽说第一次载人飞行,主要还是为了进行验证,但每一圈具体干什么,也是在发射前就要被安排好的。
具体方案还需要更加细致的规划。
因此,在镐京休息了短暂的几天之后,他便亲自赶到了卫星发射中心……
华夏为921工程配套升级的发射基地,虽然名字叫做肃州卫星发射中心,但本身却还有一部分坐落于蒙省的ejnq区域内。
实际上,它还有个专门的名字。
东风航天城。
眼下这会,桃来机场甚至连规划都没有,距离此地最近的、可以降落固定翼专机的机场就是鼎新基地。
但仍然有一段距离。
所以,发射场方面的安排是让常浩南在鼎新转机,搭乘直升机赶往最终目的地。
对于这个方案,他一开始是比较抗拒的。
直升机,由于大部分时候都飞行在高度较低的对流层,导致即便是最先进的型号,机舱内的噪音和震动也远强于固定翼飞机。
相比之下,坐车可能都是更加舒适的选择。
不过,当常浩南真的到达鼎新机场时,他还是当场表演了一个真香——
停在不远处的,是一架明显属于搜救回收空中分队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