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白了。”
常浩南坐上航空动力集团的管理位置也已经有差不多两年时间。
虽然其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承担一线研发工作,但真要是严肃起来,还是能给人不小的压迫感。
见到对方已经精神紧绷起来,常浩南也就没有继续加码,而是一转为轻松的语气:
“至于具体的生产形式,你们可以跟航空兵那边去谈一下,听听用户方面的意见。”
在世纪之交这段时间,解放军大体上还处在一个“有什么用什么”的阶段。
尽管这种情况由于常浩南的努力而改变了不少,但思维方式的转变毕竟还需要时间,相当大一部分技术人员还是抱着以自己为中心的装备开发思路,对于解决用户痛点这件事并不积极。
也成为这一时期甲乙双方之间的主要矛盾。
而常浩南作为重生者,除了在技术领域具备优势以外,还同时带着更先进的商业化思路。
只是在过去,这项闪光往往会被他的其它优点给掩盖住。
总之,旁边的卢光舜,此时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了笔记本,做认真听讲状。
“如果他们的预算不够,你们其实可以考虑先生产一种单独白光,或者白光加微光夜视通道的瞄准吊舱,这样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比较可控,也至少能在白天,或者光照条件没那么糟糕的夜间使用。”
“而如果航空兵真有夜间使用和训练的需求,也可以考虑先从泰雷兹进口一部分成品的非制冷热像设备,把部队最迫切的问题给解决掉,等到以后有了条件,再进行国产化替代……”
“……”
实际上,眼下的解放军航空兵部队,训练水平确实还比较一言难尽。
别说夜间战斗了,就是夜航,对于很多单位来说都是不那么经常练习的技能。
至于空对地的精确制导弹药……
大概和96年那会的中距弹差不多。
全军都未必有几个机组打过。
所以,对于常浩南来说,还是应该先让航空兵在总体上进入精确制导时代,再考虑更进一步的事情。
打火箭弹作为我军的优良传统,当然可以保留。
但一支现代化的空军,绝对不能只靠火箭弹进行空对地作战……
请假一天,整理一下后续剧情
很显然,下一章就是911了。
但需要考虑一下怎么写,因为这个情节没办法正面描述。
以及之后的剧情安排也需要整理一下,再查一些资料。
请假一天,明天正常更新
大变局
2001年9月8日。
吴懿范总算赶在那个关键的日子之前返回了国内——
最近这大半年时间,后者一直都在活跃在南高加索和中亚地区,为常浩南开辟那条由东欧通往黎凡特地区的安全通道。
如果不出意外,这些地区很快就将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其实,按照上一世的经验,真要说危险的话,中东地区最危险的阶段应该是2005年后,直到2015年之间的这十来年时间。
美军一番逆天骚操作把两河流域的秩序彻底干碎,最终从里面养蛊养出来的某黑旗势力,那才是妥妥的混乱邪恶。
一点道理不跟你讲的那种。
不光把整个区域给搞了个天翻地覆,甚至连其幕后支持者被反噬。
反而2001年末到2005年初这段时间,虽然说是在打仗,但其实并没有太多像样的交火,总体上也还算平稳。
毕竟美军也好,“基地”也罢,总归是能说进去人话的正经组织,无非立场和诉求不同。
能沟通,就好办。
但老吴的资源和能力对于常浩南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容不得半点马虎。
还是提前把他弄回国比较稳妥。
过上几个月看看情况,如果没什么太大的变数,再让对方去中东搞事不迟。
而如果剧情走向和前世产生巨大偏差,那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按照惯例,每次老吴回国,常浩南都会亲自在火炬集团食堂的包厢里给对方接风。
尽管前者在国外的时候,二人也能不定期通过电台或者密信的方式沟通,但那属于字面意义上的一字千金,能把最关键的事情说完就不错了,根本没条件补充细节。
而由于最近两年老吴大多数时候人都在中东,导致连这些联系方式都很难使用。
就比如这次。
实际上,早在六月份的时候,常浩南就随便找了个理由,要求对方先放下手边所有工作尽快回国。
但这条消息一直到9月初才被接收到。
好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总之,每次接风宴,都是常浩南获得热点区域第一手资料的绝佳机会。
只不过,这一次属于受突发情况影响而提前回国,因此他起初并没有对老吴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