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南来说倒是不太重要。
毕竟是90年代末的发动机对上70年代的发动机,差了将近30年。
但对于空军同志来说很重要。
换新装备,尤其是新国产装备之后,飞行员多少都是会有点顾虑的。
而这种时候,技术人员说上一千一万句话,也比不过真有这么一次机会,把新旧两个型号拉出来摆在一起去对比。
马上就能体现出差距。
再有新部队换装,心理上就很容易接受了。
“丁主任,常总。”
在陈勤汇报完之后,郑良群点点头,示意对方可以先回去工作,然后转过身看向两人:
“今天我还专门给您二位准备了一个惊喜。”
说着伸手示意了一下不远处的滑行道上。
常浩南顺着对方的指向回过头。
然后瞬间神情一振。
就在听取陈勤汇报的这段时间,刚刚降落下来的9架,以及作为备份机的另外3架歼轰7和歼轰7a总共12架飞机,已经在那边列成长队,一起朝着停机坪这边驶来。
12架飞机,数量不算特别多。
但常浩南等人所在的位置也不是个绝对高处。
因此从他们的角度看上去,还真有了点“大象漫步”的感觉……
好机配好弹
常浩南作为见过歼15、歼16乃至歼20摆出这副阵势的人,对于歼轰7的大象漫步还是比较有抵抗力的。
让他感慨的部分主要是自己能有机会参与到空军,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里面。
因此,当他放下望远镜的时候,郑良群和丁高恒还端着没看够呢。
“可惜啊,这才半个团,而且也不能算三代机。”
常浩南说完还咂了咂嘴,从旁边拎起一瓶水,拧开之后喝了一口。
由于承担的作战任务不同,因此战斗轰炸机的分代一般不能照搬照抄战斗机,不过这也不是什么严肃的场合,差不多能理解意思就行。
郑良群稍稍把望远镜从眼前拿开一点,斜着目光看向常浩南,幽幽地回道:
“12架,正经不少了……”
“这要是搁在90年代初那会,我们一个团都凑不出12架随时能动弹的飞机……”
一个战斗机团的正常编制是24架,在航率50看着不高,但对于早些年的华夏空军来说,除非专门停飞一阶段搞勤务保障大会战,否则能实现一半飞机在航的,都属于精锐中的精锐了。
而且飞机型号还得对上——
新飞机不稳定,故障率高,老飞机飞得太多,故障率也高……
这时候,12架飞机已经离开滑行道回到了停机坪,丁高恒也放下望远镜:
“更远的我不也太清楚,但是84年那会,参阅飞机的勤务保障,是专门从航空工业系统各制造厂集中了一批的技术人员才完成的,哪像现在,直接从受阅部队抽调就能完成任务。”
“说起84年阅兵……”
郑良群也插话道:
“我们之前把强5从这次阅兵序列里面踢出去,就是因为上次发现这个型号内油量太低,完成整个受阅任务之后余油很紧张,万一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盘旋两圈,油量就到告警下限了……”
二人聊起十五年前的时候,语气倒是都很轻松,有说有笑的样子。
毕竟这些属于忆苦思甜了。
不过现在回看,当年的形势绝对称得上是严峻。
80年代中期,华夏这边的主力还是仿制米格19而来的歼6——
歼7i的产量很小,歼7ii直到1986年停产,都仍然有不少技术缺陷没能解决,尤其是涡喷7乙由于提高了燃烧室温度,在装机初期曾经一度发生过烧蚀后机身的问题。
但f15、苏27、幻影2000这些早期的典型第三代战斗机却都已经陆续进入各主要国家的空军服役。
甚至连隔壁的空中自卫队,都已经从1981年开始装备了f15j
对于很多部队来说,面临的情况是要用一代机打三代机。
常浩南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可以肯定,那时候刚刚从航校毕业不久就投入战备一线的郑良群,以及刚刚接手科工委工作的丁高恒,肩上的担子绝对不是和他们现在表现出来的一样云淡风轻。
也难怪这12架歼轰7拉开阵势的场面,就已经让俩人称心遂意了。
“要我看呐,能有现在这些飞机,就已经挺不错了,如果说真还有什么地方感觉差一点,就是这些机载武器。”
郑良群看着逐次停在眼前停机坪对应位置上的飞机,对常浩南说道。
歼轰7a在阅兵时的挂载是两枚霹雳5e、两枚霹雳11、两枚鹰击81和两个翼尖测距器。
而歼轰7原型机则把两枚霹雳11换成了两个副油箱。
当然是空的。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