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公里冒头,如今装上总重超过5吨的任务载荷,再加上一个诱导阻力巨大的天线和大号垂尾,还能保住一多半航程已经是梁绍修能力的极限了。
“也就是说,在飞行性能上,确实还跟圆环工程有一定差距。”
首长用的是陈述语气。
实际上数字摆在这,也确实没什么好问的。
梁绍修一下子不知道该接点什么了。
他总不能在大领导面前把飞行平台的研发过程整个讲一遍。
不过这个时候,一直跟在旁边没说过话的丁高恒给他解了围:
“首长,圆环工程毕竟是战略运输机平台,在航程和速度这些指标上注定有优势,运8的起飞重量只有伊尔76的三分之一,比不上也很正常。”
“而且,我们国产预警机不可能只停留在空警200这个型号上面,之前计划在沪飞生产干线客机的时候,浩南同志和我就考虑过,未来用国产化的c909平台改装预警机的可能。”
听到此处,首长眉眼一动,显然对此有了几分兴趣。
丁高恒虽然并非航空专业出身,但听常浩南给他画饼也已经听过不少次了,见状赶紧继续补充细节:
“c909的起飞重量虽然也比伊尔76低一些,但毕竟是客机的底子,基础型号就有6000公里左右的航程,而且地板下面的行李舱空间还可以改装成油箱。”
“图波列夫方面之前进行过类似的升级,可以把航程提高到9000公里以上,哪怕考虑到载重和雷达天线的影响,也足够提供8-10小时级别的可用任务时间了。”
“而且,对于在空中长期执行任务的指战员来说,客机平台的舒适性也要比伊尔76一个军用运输机好得多。”
这一番说辞显然是在画饼,不过无论是国产相控阵雷达,还是已经在盖厂房准备生产的c909客机,显然都不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所以这个饼,至少已经能闻着味了。
旁边的王晓模见状也赶紧接上话茬:
“我们的雷达研发也是与此配套的,除了目前空警200用的这个t形阵面以外,圆盘型雷达罩内的固定三面阵,甚至是背靠背可旋转的双波段两面阵雷达也都在同步研发,在进度上应该能和国产客机平台的进度相匹配。”
劝上级做某件事,讲究一个点到为止。
越是级别高的领导,做出决策要思考的问题和兼顾的方面就越多。
话说到份上即可,绝不能一直催。
因此,二人分别说完之后,机舱内重新陷入一片安静。
只剩下机柜散热风扇的嗡嗡声环绕在众人耳边。
而且实际上,既然首长会专门安排这次行程,就说明心里已经有了一些倾向。
亲自视察只不过是排除一些顾虑罢了。
也无需他们再说太多。
马上要进入一个内容相对敏感的阶段,我重新注册了一个粉丝群,在书籍详情页的最下面,如果到时候有实在发不出来的章节就在群里发……
相控阵雷达
沉默了一会之后,首长一只手摘下眼镜,缓缓擦了擦:
“我去年10月到沪飞视察时,负责同志告诉我说,他们正在和图波列夫集团的技术人员合作,总装第一架国产的c808客机,不知道现在的进度如何?”
显然,他已经开始在内心中评估国产大型预警机的前景了。
“首长,沪飞的总经理万胜仁同志前天才向我递交过一份报告,正好是关于这方面内容的。”
尽管此行之前并未预料到话题会涉及到沪飞集团,但好在国产客机项目在丁高恒看来本就是重中之重,因此并不需要临时抱佛脚:
“大部件总装的c808客机01号原型机已经进入最后的出厂检测阶段,预计在三月份内能够下线,最晚国庆之前完成首飞,而02号原型机预计将会串装一台由镐发集团总装的国产d436t1发动机,预计在年底前下线,明年2月之前首飞。”
“c909客机也已经按照我国的航空产业标准完成了技术修改,目前沪飞已经成立了二号项目组,专门负责和图波列夫以及彼尔姆发动机生产联合体进行技术对接,等到总装车间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生产环节。”
“至于时间表么……因为还没有正式投产,所以暂时没办法确定非常准确的项目节点,如果按照c808的效率来看,那么应该可以在2001年结束之前完成首飞。”
实际上,沪飞那边报上来的预期还要更乐观一点。
毕竟两种型号都是跟图波列夫设计局合作,随着双方互相熟悉,效率肯定是会逐渐提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不过丁高恒在大领导面前不可能把话说那么死,还是给自己留了几分余量。
首长重新戴上眼镜,虽然没有其它动作,但是从愉悦的表情还是能看出对进度应该是挺满意。
而丁高恒见状自然也是趁热打铁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