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外戚、宗室、宰相、边帅,这些词语联合在一起,绝对会触动李隆基敏感的弦。
&esp;&esp;李瑄吸取历史上“韦坚皇甫惟明上元游玩”的教训,提前向李适之陈述其间的厉害。请他致仕期间与重臣们保持距离。
&esp;&esp;李适之今后就找汝阳王等无权王公,或者找同样致仕的老臣吟诗作赋,下棋喝酒。
&esp;&esp;他会在宴席上故意写错几个字,让世人认为他真的“恍惚”,不适合再入朝。
&esp;&esp;他听从李瑄的意见,在李瑄掌握军权的时候,不再见任何实权官职。
&esp;&esp;“太师深谋远虑,您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只是不知如何报答太师的恩情。”
&esp;&esp;韦坚心中一惊,当今圣人有自己的处事方法。一旦他们被诬告,就算没有证据,也会被圣人猜忌。
&esp;&esp;想到自己与皇甫惟明的关系,韦坚心中一阵后怕。
&esp;&esp;第112章 拜为上将,左龙武大将军
&esp;&esp;“以后左相与老夫在圣人举办的宴上相熟即可。”
&esp;&esp;李适之不在乎韦坚是否承情。
&esp;&esp;如果韦坚有心,有的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esp;&esp;最近圣人应该会提出封李瑄为上将的事宜。
&esp;&esp;就看韦坚如何去做了。
&esp;&esp;有李适之的提醒,韦坚恭敬告退。
&esp;&esp;他现在是宰相,比之前更有顾虑。
&esp;&esp;七月初的朝堂上,李隆基终于就李瑄晋升为节度使而议事。
&esp;&esp;朝会日常结束后,李隆基主动提及:“宋国公致仕后,兵部尚书之位空缺。朕准备将陇右节度使召回长安,任其雄职,诸位觉得如何?”
&esp;&esp;此言一出,一部分臣子惊诧。将皇甫惟明调回来任兵部尚书,谁来接替陇右节度使的位置?不会是让年仅十七岁的李瑄继任吧?
&esp;&esp;还有一些亲近李隆基的官吏心如明镜,他们知道李隆基一直想让李瑄上位,帮他开疆扩土。
&esp;&esp;此举用意不言自明。
&esp;&esp;“陛下英明!”
&esp;&esp;对于皇甫惟明当兵部尚书这一点,没有人反驳。
&esp;&esp;韦坚带头向李隆基拜道。
&esp;&esp;“皇甫将军离开后,陇右节度使空缺,朕心仪副使李将军继任大使、支度大使、营田大使。统筹陇右军,面对日益强盛的吐蕃。”
&esp;&esp;这一次,李隆基说话更加强势,仿佛认定李瑄该继任节度大使。
&esp;&esp;“启禀陛下,李将军虽军功显著,但年纪尚轻,不应该直控大军,否则恐有遗患。”
&esp;&esp;一名监察御史起身向李隆基劝谏。
&esp;&esp;“启禀陛下,自高祖、太宗建立国家以来,从未有过十七岁为上将的例子,这不符合制度。”
&esp;&esp;礼部侍郎也出列拜道。
&esp;&esp;“启禀陛下,虽李将军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未验证指挥多军的能力,如此轻易统帅大军,恐酿成差错。”
&esp;&esp;“启禀陛下,李将军在军旅,应熟悉诸军,增加阅历,联合致胜后,再统领大军。”
&esp;&esp;“启禀陛下,李将军现不足以权以大军,应选经验丰富者,充当大使。”
&esp;&esp;“启禀陛下,现在任李将军大权,无异于拔苗助长……”
&esp;&esp;……
&esp;&esp;片刻时间,就有数十名文武大臣出来劝谏李隆基收回成命。
&esp;&esp;像是商量好一样!
&esp;&esp;大唐皇帝虽有力排众议的例子,但大多时候,都会听从大臣们的建议,特别是如现在一般,这么多人出来反对,看起来还有止不住的趋势。
&esp;&esp;在李隆基脸色变化的时候,韦坚起身到案前拜道:“启禀陛下,臣认为李将军军功已足,且谋略勇武俱全,文学才能皆在,能胜任一军。李将军的功绩传遍天下,无人不服,聪明的人,都应该像陛下一样,去认可李将军。那些阻挠李将军为将者,像是在阻挠军功一样。”
&esp;&esp;韦坚一番话杀人诛心,斥责那些臣子阻挠军计。
&esp;&esp;这些人都和他不对付,八成是被李林甫授意。
&esp;&esp;韦坚很希望皇甫惟明能调任兵部尚书,来帮他缓解朝堂上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