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势必要调整三公,王莽首当其冲,不久被免大司马之职,接替王莽的是皇帝当太子时的太子太傅师丹。
&esp;&esp;师丹也是儒臣,博士出身,匡衡的学生,专治今文经学的《诗经》学,年纪已经很大了。令王莽稍显安慰的是,他与师丹关系不错。师丹任大司马辅政后,向皇帝提出一项重要的改革建议:三代之治的基础是井田制,汉朝承平日久,土地兼并严重,应该仿照井田制予以限制。
&esp;&esp;这项建议得到了汉哀帝的支持,他令孔光、何武等人一起讨论,最后下了“限田令”,要求达官贵人们所占的土地不能超过三十顷。
&esp;&esp;这是后来王莽实施王田制的先河,所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汉哀帝意欲有所作为,在老师师丹的帮助下,主动限制土地兼并;一种是王莽在去职之前已经有了计划,被免之后,凭着与师丹关系不错,继续予以推进。不管是哪一种都说明了一点,就是限制土地兼并、防止贫富分化已经是朝野特别是儒家各派的共识。
&esp;&esp;说回刘歆。王莽被免职后,刘歆失去一个重要的支持者,但他并不气馁。恰好此时,博士左咸等人上书,提出新皇帝即位,按照元、成时期确定的宗庙迭毁制度,汉武帝对汉哀帝来说已经超出了五代,亲缘已尽,因此应废毁汉武帝的世宗庙。
&esp;&esp;“毁庙”不是破坏,而是不再祭祀的意思。
&esp;&esp;这条建议确实合乎儒家礼仪,也符合元、成二帝确立的制度,但实际上隐藏着儒家的一个态度:要否定汉武帝。
&esp;&esp;自从汉宣帝时期夏侯胜力争不要给汉武帝立庙以来,儒家内部对汉武帝基本上是否定的,因为他穷兵黩武,不爱惜民力,杀戮过甚。汉宣帝为了巩固帝位,刻意抬高汉武帝,令儒家有所不满。因此,废毁世宗庙是儒家要抓住新皇帝即位的契机,否定汉武帝的一次行动。
&esp;&esp;但汉哀帝恰恰要以汉武帝、汉宣帝为榜样来巩固皇权,并不愿意废毁,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这时,刘歆站了出来,他综合使用今文经学和《左传》里的经义,凭借深厚的儒学素养,反驳了左咸的观点,强调汉武帝的功德空前绝后,因此有资格保留宗庙。
&esp;&esp;汉哀帝很高兴,同意刘歆的建议保留世宗庙,对刘歆的信任也加深了。
精彩书屋